dcsimg

分布

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
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。台灣各地皆產,但以北部及東北部較多,人工魚礁區亦常見。
license
cc-by-nc
copyright
臺灣魚類資料庫
author
臺灣魚類資料庫

利用

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
主要漁法為底拖網、定置網,因具厚皮,食用前,通常會先去頭及剝皮,亦是俗稱「剝皮魚」的由來。全年均產,以夏、秋間較多,東北部海域產量較大。肉質普通,新鮮時可煮湯食之,一般以油煎食用。
license
cc-by-nc
copyright
臺灣魚類資料庫
author
臺灣魚類資料庫

描述

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
體長橢圓形,側扁而高;尾柄中長,上下緣明顯雙凹型。吻上緣稍凹,下緣極凹;頭高約等於體高。口端位,唇薄;上下頜齒楔形,上頜齒2列,下頜齒1列。鰓孔在眼前半部下方或眼前緣下方,與體中線成35-40度夾角,鰓孔幾乎全落於體中線下方。體表不甚粗糙,被小鱗,有許多小棘散布直立於整個鱗片上。背鰭兩個,基底分離甚遠,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,第I背鰭棘位眼中央或眼前半部上方,棘弱而細長且易斷,棘前緣具兩列小突起,棘下方體背之棘溝淺,棘膜極小;第II背鰭棘退化,埋於皮膜下。背鰭鰭條43-50,臀鰭鰭條45-52,其前部皆長於後部,鰭緣截平,臀鰭基稍長於背鰭基;腹鰭膜不明顯,幾乎無; 尾鰭截平。體灰褐色;具一些不明顯之灰黃斑駁。尾鰭深灰色;餘鰭黃色。
license
cc-by-nc
copyright
臺灣魚類資料庫
author
臺灣魚類資料庫

棲地

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
近海底層魚類,一般活動深度約在10公尺以上,最深可達50公尺左右,偶而會出現在淺海斜坡區。常獨游,成對或三五成群。幼魚行大洋性生活,常被發現於漂游物體(例如:大型水母)的下方,因此可能被引導到近礁區的水域;成魚則會在深水域的沙盤區築巢,其他時間則會聚集成群於藻叢間,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。雜食性,以水母、底棲無脊椎動物或藻類為食。
license
cc-by-nc
copyright
臺灣魚類資料庫
author
臺灣魚類資料庫